時間:
從師大保險套事件引起軒然大波,更激起師大內外此起彼落的言論攻擊:對性與保險套的汙名、對性/別平等發表仇視言論...等;而政大向來以人文關懷自居,自然不能置身事外,因此「參與」是讓校園性/別更友善的開始,同時也是讓性/別能在生活被思考的開始,這也是為何這次我們要用遊行勇於表達我們的看法。
師大保險套事件簡述
師大一名同學,長期關注「性」議題,因於熟悉性防所的成員,取得了保險套與潤滑液,並在宿舍外鞋櫃放置保險套,並於BBS表示開放同學自由索取,並更進一步表示「性即是權力,別讓自已活在只有自已的想像純潔世界裡。」
爾後,在BBS師大相關版面引起軒然大波,表示無法接受宿舍擺放保險套,或以獵奇心態回應,更甚者攻擊該名同學之性傾向,對其發表仇視言論。因而引起媒體關注。
宿舍空間情欲存在的事實
師大保險套事件或是台大潤滑液事件,皆是顯示現今大專學生,對於保險套與潤滑液的存在,仍舊有「鼓勵性交」的謬誤觀念,因此當保險套、潤滑液出現於宿舍空間,便自動是成為獵奇、遐想的靶心。
然而,上述所說的獵奇與遐想,更是長久以來學生們以及校方心知肚明卻得避而不談的議題:宿舍空間情欲存在的事實。因此,在面臨心防被突圍的當下,選擇用道德表象感掩飾自己心裡有鬼的想像。
其實,宿舍裡的情欲,何止僅於雙方的魚水之歡呢?個人的性欲當然也是這個空間裡隱密諱談的存在。由此可見,宿舍的集體生活下,有著活躍豐沛的情欲展現,鬼鬼祟祟,卻鋪天蓋地,超越法規的監牢。
保險套對於性行為自是安全不過,在情欲發展的衝動當下兩人都可以受到保障,或是個人需求的當下,除了方便使用者,更也讓自己真正熟悉學習保險套的使用,其正當性充足。更何況,這些情欲儘管受制於宿舍本身的去性化(包涵法規與集體生活),仍然不能被否認其存在。
因此,真正的問題並不在保險套、潤滑液本身,而是宿舍的空間未能以家的型態滿足居住者,他像是個監獄,居住者並不完全得到休息的隱私,更是受制於諸多法規限制,遑論去想像擁有自己的情慾空間。
宿舍空間的詮釋權屬於居住者
舉凡宵禁、不能飼養寵物、情侶進出、練習樂器、講話聲音、生活習慣...等,法規逐一干涉,但居住者從未過問為什麼?然而,卻讓學校假尊重宿舍安寧,行管理之便宜。試想,在外租屋、在自己家裡,誰擁有空間的詮釋權?
居住在宿舍的人,比起校方更了解彼此的狀態與需求,也更需要彼此都能夠獲得最大的居住滿足,那是對「家」的欲望。因此,身為宿舍的居民,是否能夠掌握自己與共同居住人對家的想像取得最大公約數,便是住宿者應該去思考的議題,也是住宿者應當正視的權益:擁有該空間的詮釋權,可以透過自治自行規範與公約。
有了公約(台大學生自治組織目前正在推行),可能型塑出更豐富的住宿文化,我們或許可以見有一棟書卷宿舍;也或許有一棟Rocker宿舍,提供喜好音樂的舍胞;更可能見到性別中立宿舍,只要彼此尊重與同意,願意為自己成年人的行為負責,那麼男生女生何嘗不能同住一個屋簷?在未來,校方更應當思考宿舍定位,打造一個屬於「家」的可能,也接受這群成年人運用高度自治來為自己的生活、習慣、情欲負責。
此次,保險套與潤滑液的出現,便是直接由情欲議題刺激我們對空間裡的權力有更多的覺醒意識。
性/別議題不能假中立 政見應該更立體
保險套事件凸顯的並不只是宿舍情慾空間,事主的遭遇更也凸顯了校園裡性/別議題未能被正視。其原因並不在於不尊重,而是盲目的尊重,那一種「只要某某別礙著了我」、「與我無關」的尊重。究其本源,乃是出自於自己從未意識過性/別議題,以至於只能夠做到表徵上的尊重,這也是為何性/別教育不能只淪為學術理解與社運;因此基本的性/別意識都無法被理解的時候,一旦遇上了內心真正的衝突,便會凸顯對性/別一知半解,遽下結論。
當然,師大有這樣的問題,政大並非沒有,就在10月21日於政大四維堂的政見發表會上,前校務會代表暨陸仁賈同志社創社社長郭海棠,提出了三組候選人並無任何性別政見,並引台大參加同志大遊行、舉辦性別工作坊,政大籌辦性別學程、性平會舉辦性別週,作為給候選人的提示與參考。三號候選人做了如此表示:「學生會對於性別議題的立場,只要該性別議題的發起建立在尊重、了解、體上的立場上學生會必定全力支持。要發起主辦活動可能沒有辦法,但若校內社團需要協同辦理學生會才能出到力量。好比台大的潤滑液事件,政大也需要這一類對性別的思考。」然而,二號卻說:「關於性別議題應當由社團發起,當初沒有列進政見是因為我們認為學生會應當保持中立,不應主動。」
我們認為,若是候選人們對於議題一知半解,應當對於議題保持學習態度,大方承認自己的不足,此謂學習精神。然而,在還未當官,卻已經學會作官的回答,第二組的態度自是讓我們感到無所適從,也顯示該組候選人對於不熟悉的性/別議題當下採取漠視以對。並且,二號候選人回答背後的思維更是一種偽立場。
我們深刻記得,第二組允諾推行關懷中心,也將關懷弱勢,然而,關懷這件事情,本身就是一個立場。更何況,性/別本身廣及每個人,不純然針對性少數族群,身為學生會長,其視野理應更卓然。因此,我們痛心譴責該組消費了「關懷」,也消費了「弱勢」,其當下的慌亂回答更能顯示其立場是為假中立。(更何況,在政大貓空行館BBS學生會板裡,早有對政見的發問,卻沒能及時準備,是謂怪哉!)
性/別議題可以「中立」,那麼往後更多的問題,也將會遇到不熟悉或爭議的事情,對於二號學生會長候選人而言,還能期待用什麼立場面對呢?
當然,第三組看似性別討好,但未能及時論述,綜合議題間的規劃平衡,我們同樣覺得不容輕易接納,若無更多的說明,我們也無法安心,甚至其他的議題也可能因而被忽視,只因為討好而欠思量。
更進一步看待同志大遊行
同志大遊行即將在10月31日舉行,台大不只學生會一個單位走上了街頭,政大陸仁賈也走上街頭,甚至綠黨、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、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等其他團體也支持同志大遊行,這代表什麼?
除了代表他們並不為任何人貼標籤,更也顯示了弱勢、少數或關懷社會的族群,對於彼此議題認同與重視,也充分展現民主社會應備的高度關懷。
從師大保險套事件引起軒然大波,更激起師大內外此起彼落的言論攻擊:對性與保險套的汙名、對性/別平等發表仇視言論...等;而政大向來以人文關懷自居,自然不能置身事外,因此「參與」是讓校園性/別更友善的開始,同時也是讓性/別能在生活被思考的開始,這也是為何這次我們要用遊行勇於表達我們的看法。
師大保險套事件簡述
師大一名同學,長期關注「性」議題,因於熟悉性防所的成員,取得了保險套與潤滑液,並在宿舍外鞋櫃放置保險套,並於BBS表示開放同學自由索取,並更進一步表示「性即是權力,別讓自已活在只有自已的想像純潔世界裡。」
爾後,在BBS師大相關版面引起軒然大波,表示無法接受宿舍擺放保險套,或以獵奇心態回應,更甚者攻擊該名同學之性傾向,對其發表仇視言論。因而引起媒體關注。
宿舍空間情欲存在的事實
師大保險套事件或是台大潤滑液事件,皆是顯示現今大專學生,對於保險套與潤滑液的存在,仍舊有「鼓勵性交」的謬誤觀念,因此當保險套、潤滑液出現於宿舍空間,便自動是成為獵奇、遐想的靶心。
然而,上述所說的獵奇與遐想,更是長久以來學生們以及校方心知肚明卻得避而不談的議題:宿舍空間情欲存在的事實。因此,在面臨心防被突圍的當下,選擇用道德表象感掩飾自己心裡有鬼的想像。
其實,宿舍裡的情欲,何止僅於雙方的魚水之歡呢?個人的性欲當然也是這個空間裡隱密諱談的存在。由此可見,宿舍的集體生活下,有著活躍豐沛的情欲展現,鬼鬼祟祟,卻鋪天蓋地,超越法規的監牢。
保險套對於性行為自是安全不過,在情欲發展的衝動當下兩人都可以受到保障,或是個人需求的當下,除了方便使用者,更也讓自己真正熟悉學習保險套的使用,其正當性充足。更何況,這些情欲儘管受制於宿舍本身的去性化(包涵法規與集體生活),仍然不能被否認其存在。
因此,真正的問題並不在保險套、潤滑液本身,而是宿舍的空間未能以家的型態滿足居住者,他像是個監獄,居住者並不完全得到休息的隱私,更是受制於諸多法規限制,遑論去想像擁有自己的情慾空間。
宿舍空間的詮釋權屬於居住者
舉凡宵禁、不能飼養寵物、情侶進出、練習樂器、講話聲音、生活習慣...等,法規逐一干涉,但居住者從未過問為什麼?然而,卻讓學校假尊重宿舍安寧,行管理之便宜。試想,在外租屋、在自己家裡,誰擁有空間的詮釋權?
居住在宿舍的人,比起校方更了解彼此的狀態與需求,也更需要彼此都能夠獲得最大的居住滿足,那是對「家」的欲望。因此,身為宿舍的居民,是否能夠掌握自己與共同居住人對家的想像取得最大公約數,便是住宿者應該去思考的議題,也是住宿者應當正視的權益:擁有該空間的詮釋權,可以透過自治自行規範與公約。居住者是主體,共同討論宿舍規範,這些自治規範將營造宿舍特色氣氛。成熟的宿舍自治遠景,將由居住者組成的宿舍自治會,審核宿舍申請事宜、挑選適合宿舍特色的居住者、宿舍硬體及空間設計及修繕、宿舍相關議題倡議等。
有了公約(台大學生自治組織目前正在推行),可能型塑出更豐富的住宿文化,我們或許可以見有一棟書卷宿舍,有固定讀書聚會,宿舍圖書館;也或許有一棟Rocker宿舍,提供喜好音樂的舍胞,24H都可以練習樂器,有樂器室團練室;可能見到性別友善宿舍,只要彼此尊重與同意,願意為自己成年人的行為負責,那麼情人伴侶為什麼不能同住一個屋簷?性別友善宿舍,有更多在校園裡實踐性別理想的可能,使校園性別議題推動進程更推進。在未來,校方更應當思考宿舍定位,打造一個屬於「家」的可能,也接受這群成年人運用高度自治來為自己的生活、習慣、情欲負責。
此次,保險套與潤滑液的出現,便是直接由情欲議題刺激我們對空間裡的權力有更多的覺醒意識。
更進一步看待同志大遊行
同志大遊行即將在10月31日舉行,台大不只學生會一個單位走上了街頭,政大陸仁賈也走上街頭,甚至綠黨、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、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等其他團體也支持同志大遊行,這代表什麼?
除了代表他們並不為任何人貼標籤,更也顯示了弱勢、少數或關懷社會的族群,對於彼此議題認同與重視,也充分展現民主社會應備的高度關懷。